
大咖课件 | 杜国平关于对虾水质管理116页ppt的精华都在这里
近日,广东海洋大学杜国平老师在江苏吴江就对虾养殖水质管理问题开讲,吸引了近850名长三角的对虾养殖户前来听讲。
宝典君特整理了课件内容,供大家学习——
对虾养殖主要问题
• 病害频发——发病早、急、广、重,形式多样,部分地区近年来发病率和排塘率都在50%以上,个别高达90%。
• 生长缓慢
• 效益低下
• 环境污染(内外)
• 药物残留
瓶颈——病害
• 基本表现——生长缓慢、偷死、白便等
• 基本原因——水体环境恶化、病原生物等
• 关键环节——苗种、环境与过程管理等
• 气候异常——加剧了病害程度
病害严重,今年有不少这种被丢弃的高位池。
对虾“病害” 的发生
• 养殖密度过高、施肥过多等——透明度过低或藻类老化等导致光合作用增氧效率低,或水体尤其底部呼吸(菌、藻等)耗氧率过高,而增氧设备不足或使用失当——水体底部或局部溶解氧过低甚至缺氧,硫化物、亚硝酸、氨升高——鱼虾生长慢——慢性、亚急性死亡 (“偷死”),严重时急速死亡。
• 藻类衰败,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激增,次生危害。
• 高温、闷热低压或阴雨——加剧缺氧。
• 泛底——缺氧、中毒,环境恶化,对虾急性大量死亡。
“病”因——天气异常、藻类衰败等降低水体光合作用增氧净化效率,菌、藻等微生物及其他耗氧强烈,增氧机等增氧效率低下或使用失当,导致水体(尤其底部)溶解氧不足或缺乏,水质恶化,有害微生物激增,引发“病”害。
防“病”关键——保活藻类,合理使用增氧设备等,提高整个水体光合作用效率,降低水体(菌、藻等)耗氧,从而提高底部溶解氧,净化抗害,确保水体(尤其底部)环境优良。
对策:
1、增强体质:(种苗质量、营养和环境影响)
2、改善环境:提高溶解氧,维持藻类等微生物生态相对稳定,避免底部恶化(水体水质——包括“水”和“底”,尤其“薄薄的底层”——底部几厘米水层及沉积物、底质)
3、有效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(微生物环境)
以下关于露天池塘相关问题
▼
健康养殖基本原则
• 健康种苗
• 高效环保饲料
• 密度适宜,条件配套
• 适用技术,有效管理,使水环境(底部)良好
目标
• 环境良好——生长快、成活率高、病害少
• 饵料效率高——转化率高,降低污染
• 无公害——产品安全
• 效益——稳产而丰收,高效而低耗
养殖体系
• 露天养殖系统——池塘养殖等
——藻类光合作用——水质控制的核心。
——以藻类光合作用、风浪和人工增氧。
• 室内(无光照工厂化)养殖系统
——菌类等作用——水质控制的核心。
——以人工增氧。
关于混养
• 虾、鱼混养——鱼惊扰、迫使对虾游动而减少恶劣底质的影响——防病关键!!!
• 虾、鱼或蟹混养——鱼或蟹可吃病弱虾,减少虾病的传播。
• 虾、贝、藻混养——利用食物链生态系统净化水质。
鱼虾混养失败的原因
• 超高密度
• 过度捕食
• 滥用微生物制剂
• 盲目封闭式养殖
• 对水质突变(尤其天气异常、藻类衰败时)不了解、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,水质底质恶化
关于精养(高密度养殖)
• 池底垫农膜(覆沙)或地膜
——隔酸、防渗、方便清污与消毒
• 池面积小,设备充足,高密度养殖
• 易实施分段养殖、循环水养殖等
• 高位池抽水和增氧成本较高
• 围垦池塘成本较低——多换水!
• 密度高,菌藻旺盛,严防恶化缺氧
关于生态养殖
• 外循环式
虾池→吸污→鱼、贝养殖池→沉淀池→ 生物滤池→水生植物→虾池
• 内循环式
有益微生物——减少有机物、氨氮、亚硝酸盐——保持良好水质。
红树林等酸性土质的处理
• 粘土覆盖、垫农膜填沙、地膜覆盖
• 长时间曝晒、浸泡、冲刷
• 使用石灰改造底泥酸性
处理后——ph值(酸碱度)≧7.5
• 养殖过程——石灰或肥水提高ph值
(内陆黏土酸性土质的类似处理)
池塘沉积物主要危害
• 池塘沉积物——粪便、残饵和有机物
——消耗大量溶解氧
——产生氨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毒物
——孳生大量有害微生物
• 高温、低氧下——缺氧、中毒更严重!!!——鱼虾“病”主要原因之一。
因此,鱼虾收获后应该及早清淤。
清池与消毒
• 清淤——淤泥集中处理,勿污染环境
• 冲洗——仅适合硬底化或地膜池塘
• 太阳曝晒——紫外线——长时间/翻晒
• 消毒剂处理——漂白粉、石灰
• 处理方法——高浓度、渗透表土!
清淤方法
• 地膜池等硬底化池塘——可冲洗,污水污泥集中排(抽)入另池沉淀或按活性污泥(生物絮团)方法处理,沉积物可作农业肥料。
• 土池(沙、沙泥、泥沙或泥质的底质)————切勿直接冲洗!
许多新建池塘底质就毁于盲目“冲洗”。
• 土池——曝晒后,直接铲除表面结块污物(作农业肥料)。
土池池底消毒
• 曝晒——长时间反复翻晒——氧化、消毒表层以下泥土
• 石灰——中和酸性、消毒——要求ph≥12 (适量用水)
• 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——氧化、消毒
• 方法——高浓度消毒剂——渗透入翻晒后松散的表土层(10厘米左右)
• 时间——含氯等氧化型消毒剂傍晚使用(光促其分解)
进水与处理
• 水源——潮水、井水——澄清或过滤
• 水质——理化/生物
• 地下水——铁(锰)“重金属”、硫化物
• 盐碱地或地下水——碱度过高的,应控ph
• 消毒——消毒剂种类、浓度、消毒时间
“培水”:基础饵料的培育
• 目标——适度的浮游植物/浮游动物
• 过程——(有机物降解、矿化产生)营养盐——藻类——浮游动物
• “肥”料——无机肥、有机肥、生物肥及混合肥
• 底泥——植物营养储存、迁移
• 藻类植物吸收同化营养元素的规律
• 大量施肥后的碳源和微量元素问题
• 中后期氮磷代谢多,仅需补充微量植物营养元素
• 换新水是补充微量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途径
• 大量利用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提供藻类营养时,需补充大量碳源,但更须严防缺氧!!!
培水施肥要点
• 少量多次——避免藻类暴起暴死,防菌/藻过度耗氧。
• 水位——夏季初始水位要加深——防底栖藻类。
• 接种——引入藻相好的水——防底栖藻类。
• 立即施肥——防底栖藻类。
• 提前1~2周——增值浮游动物作为虾苗活体饵料。
• 施肥——化肥、有机肥、菌肥,等等。溶解后泼洒。
• 一般首次施肥可用复合肥等1~2斤/亩,每3~7天(天气好3天左右)酌情追肥,藻类活嫩又不过浓。
• 天气(温度、光照)——阴雨天少用肥,适量使用发酵料等增殖浮游动物。鸡粪发酵须充分,发水,防沉积。
• 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40~80厘米(藻靓水清,但不长底栖藻),以硅藻或绿藻水色为宜。
• 进水后及早施肥,白天开机避免水体静止使蓝藻成优势。
池塘藻类主要生态作用
藻类老化或死亡对水质的主要影响
• 低氧甚至缺氧
• 产生或积累氨、亚硝酸盐、硫化物等有害物质
• 弧菌、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激增
• 病趋严重
活藻增氧 优化环境——池塘生态防病之关键!
• 藻类生长初期——抑制弧菌能力较弱
• 藻类生长旺期——抑制弧菌能力强烈
• 藻类老化死亡——抑制弧菌能力减弱并消失
• 死藻及其碎屑——菌、原生动物等的营养物
露天池塘生态防病之关键——活藻增氧,抑制弧菌等有害微生物!
主要藻类
水体中各耗氧因素比较
(亩产2~3千斤对虾,中后期)
• 藻类增殖旺盛(水较浓,色嫩):
——藻类﹥菌等其他微生物﹥对虾
• 细菌等微生物增殖旺盛(水较清,色嫩):
——菌等其他微生物﹥ 藻类﹥对虾
• 藻类、细菌等微生物增殖旺盛(水较浓,色嫩):
——菌等其他微生物 藻类﹥ ﹥ 对虾
水体的耗氧
• “看”得到的耗氧——藻、悬浮物、鱼虾
• “看”不到的耗氧——菌、溶解有机物等
藻/菌适度——耗氧较低。
藻/菌旺盛——极易缺氧!
• 藻类老化死亡(浑浊)——光合困难,极易缺氧。
• 沉积物、底质耗氧率——底差者甚高,为主要耗氧因子
• 沉积物缺氧——高温/水深/水浓,更严重!
易忽略的耗氧因素
1、水体藻菌失控
2、溶解性有机物
3、悬浮物、沉积物(底质)
化学耗氧量——cod
生化耗氧量—— bod
(溶解性和悬浮物、沉积物中的耗氧)
露天池塘养殖——“活”藻增氧是根本,“清”“浅”二字值千金!!!
• 清、浅——相对而言
• 底栖鱼类、对虾——宜“清、浅”
• 阴雨天——降低水位
• 高、低温期——适当加深水位
• 中上层鱼类——适当加深水位
水色与透明度——藻类——浓度、活力
• 水色:绿藻、硅藻及其他
• 水色深浅——藻类——浓度——高低
• 水色色调——藻类——活力——嫩老
• 透明度的意义——藻类——浓度
• 透明度的测定——中午前后2小时内
• 背光观察——水色与透明度
控制适宜透明度
• 水太清——浮游动物尤其轮虫过多或消毒过度等,藻类光合作用增氧弱,易缺氧
• 水太浓——光合产氧<呼吸耗氧,易缺氧, 须强化增氧设备增氧,成本高、效率低
• 透明度太高(倒藻、无藻)——极易缺氧!
• 适宜透明度——池面积/水深浅、天气、风浪风力、风向、养殖密度、换水量、增氧机配置等。
建议:透明度一般在40~80厘米为宜(除非增氧与搅动能力足够!)
水色与病害
• 水色与病害不一定负相关
水色好一不留神更易出事。
水色略差光合差, 低耗氧或无大碍,但若高耗氧则危险。
• 关键——水体增氧、耗氧的差值
开源节流,还是坐吃山空?
• 注意——氧亏氧债,尤其底质与沉积物
• ——当其长时间沉积后以及泛起时
水靓发病急?
• 水体中,各类微生物共同协作完成有机物降解矿化过程(不是一种菌在战斗),过程总体耗氧且难以管控。
• 一些池塘,因自然或人为强化培育,各类微生物功能强大,降解矿化有机物废物而源源不断提供藻类营养,有效地维持藻类动态增殖,水色非常嫩活————这就是培菌活藻水色好。
• 只要溶氧和藻类营养得到保障,此类水一般较稳定。
• 一旦因天气差、倒藻等导致藻类光合作用增氧弱化,或者,因微生物急速暴发(有机物净化的结果之一),微生物净化有机物时的耗氧剧增,该类水体有可能极短时间内严重缺氧,更加危险!!!——必须密切注意水质与对虾变化!
水色异常
• 清 水—— 藻类死亡?轮虫多、消耗快?
• 红色水—— 纤毛虫或轮虫?
• 酱油色或黑褐色水——褐色鞭毛藻?
• 黄色水——金黄色鞭毛藻?
• 白浊水——藻类老化死亡,细菌、原生动物多?
• 泡沫水——藻类老化死亡,有机物太多?
• 浑浊水——藻类老化死亡?
• 尽快找出原因,及早处置!!!
水变清(藻类死亡)——易缺氧
措施——及时换水、施肥!!
目的——活藻增氧
藻类死亡可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:
缺乏营养?消毒?
大量换水?
浮游动物吃掉?
底栖藻类(“泥皮”、“青苔”)竞争?
底栖藻(“泥皮”、“青苔”)
• 防止浮游藻类死亡——及时追肥!!!
• 多换水,补充微量元素——换水也是施肥
底栖藻处置
• 未放苗的,晴天中午(12~14时)翻动、上浮、捞除、排除。
• 已放苗的,待对虾2~3厘米处置。每晴天中午局部(1/5区域内)翻动、上浮、捞除、排除——分几天完成,防止全池反底缺氧!!!
水质管理要点
溶解氧—水色—透明度—ph值
• 透明度(早浓度)适中/生长中
• 水色:鲜、活、稳
• ph值与溶氧
• 特别关注:夜光/倒水
溶解氧-水色-透明度-ph关系
ph/溶氧日较差(晚早差值)
昨晚今早差值——夜间溶解氧净耗率。差值越大,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昨晚夜间耗氧效率越高。
公司地址: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(西区)创业路1号 联系电话:020-82228187 邮箱:
龙8手机app下载的版权所有:广州格雷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龙8官网手机版 copyright 2015 herun.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: